“我是你的腰椎间盘,今天我要控诉!”—— 一个盼着被呵护的椎间盘的血泪自白
【椎间盘的心里话】

“嗨,你好,我是那个可能已经被你‘折腾’过的L4-L5椎间盘。之前我向你发出了很多关于椎间盘疼痛的警告,你依然置之不理,我行我素!现在,我想好好跟你说说怎么让我好起来——毕竟,我健康了,你的腰才能轻松!”


先跟你唠唠我的“脆弱点”:随着年龄增长,我的髓核水分会慢慢流失,20岁时我像饱满的“水垫”,水分含量能有80%,可到了40岁,可能就只剩60%了。
一旦纤维环破裂、髓核突出,你会腰痛、腿麻,我也会“痛不欲生”。不过别慌,只要找对方法,我就能慢慢恢复!

“很多人觉得我‘突出’是突然的,其实是长期损伤的结果!”
我由髓核、纤维环和终板组成,当纤维环因为久坐、错误搬重物、过度健身等出现破裂,髓核就会从破裂处“跑”出来,压迫到周围的脊神经根、脊髓或马尾,这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。在很多青年朋友中,我可是很常见的“职业病”呢!

腰痛:疼起来能持续数周、数月,久坐后更严重,从凳子上起身时,那种痛感特别明显
下肢放射痛:疼痛从腰或臀部开始,一路“窜”到小腿,有的还会到足跟、脚趾。
间歇性跛行:走一段路就腿疼、无力,弯腰或蹲下歇会儿能缓解,再走又会发作。
感觉麻木:这是神经被压迫的信号,别以为只是“腿麻了”就忽略 。
严重时:下肢肌肉会萎缩,甚至可能瘫痪、大小便失禁等 !


“想让我好起来,得循序渐进,不能急着‘猛药强攻’,也不能放任不管!”
1. 卧床休息:给我 “缓冲期”,但别躺太久!
“发作时让我歇一歇很重要,但不是让你一直躺着不动哦!”
-
休息时长:2-3 天最合适,最多别超过 1 周!躺太久会让肌肉 “变懒”(废用性萎缩),还可能引发静脉血栓、体位性低血压、骨质疏松,反而害了我。
-
床铺选择:要选宽大的硬板床,上面铺层床褥就行。太软的床垫会让脊柱侧弯,我根本没法休息;软硬刚好的床,能让你的脊柱放松,也能减轻我的压力。

2. 物理治疗:给我 “做理疗”,消炎又松粘连
“这些‘黑科技’能帮我减轻炎症,还能放松周围粘连的组织!”
不管你是哪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,物理治疗都能帮上忙,目的就是消炎镇痛、唤醒神经肌肉、松解粘连,让腰和腿慢慢恢复功能。
蜡疗: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,促进水肿、炎症消散
超短波:对各种急性、亚急性、慢性炎症,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均有很好的消炎止痛作用
中频:具有镇痛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、促进淋巴回流、兴奋神经和肌肉的作用
超激光、针灸:疏通 “堵塞”,让周围组织恢复活力
3. 运动疗法:帮我 “练肌肉”,增强稳定性
“别以为生病了就不能动,选对动作,能让腰背肌肉变强壮,给我‘撑场子’!”
运动的目标很简单:让腰背肌肉更有力量,纠正脊柱的 “错误姿势”,让韧带更有弹性,活动椎间关节,维持脊柱正常形态 —— 简单说,就是给我打造一个 “保护罩”!
3.1 基础康复动作(急性期过后就能练)
腹式深呼吸:躺着,吸气时让肚子自然鼓起来,呼气时让腰慢慢往下沉。别小看这个动作,它能放松筋膜,还能刺激腰部深层的多裂肌,帮我稳定周边!
臀桥运动:屈膝躺着,胳膊自然放身体两侧,两脚分开约 10cm。收紧肚子和臀部,把髋关节伸直,让躯干和大腿保持在一条直线上。这个动作能练到臀部和腰背肌肉,给我 “减负”!

俯卧 “小燕飞”:趴着,把脑袋、手臂、腿轻轻抬起来就行,不用抬太高,以不疼为前提!记得保持正常呼吸~如果你的腰椎曲度大、有滑脱,就在肚子底下垫个枕头,别让我受伤!

3.2 疼痛缓解后的巩固练习(让 “保护罩” 更牢固)
平板支撑:趴着,用胳膊肘撑床,肩膀和肘关节要垂直于床面,双脚撑地。收紧肚子,让头、肩膀、臀部、脚踝保持在一条直线上。刚开始可以撑 1 分钟,重复几次,慢慢增加时间,腰背肌肉会越来越强!

单膝跪姿超人式:跪着,膝盖和脚分开的宽度跟臀部一样。慢慢伸直左边臀部,把左腿抬起来跟床面平行,同时把右手也伸直跟床面平行。收紧肚子,别让身体歪掉,保持10 秒,再换右边。这个动作能练到核心肌群,让脊柱更稳!

麦肯基式:趴着,摆出做俯卧撑的姿势,伸直胳膊,在不疼的前提下尽量撑起上半身。这个动作能拉伸脊柱,帮我慢慢 “回位”!(滑脱患者不能做本动作)


“康复路上容易走弯路,记住这些,别让之前的努力白费!”
-
别盲目 “躺平”:卧床超过 1 周有害无利,2-3 天缓解后就慢慢活动
-
别选错床垫:软床垫是 “敌人”,硬床 + 薄床褥才是 “朋友”
-
别乱做动作:像弯腰搬重物、圆背硬拉、过度卷腹这些之前伤害我的动作,康复期千万别碰!
-
别忽视信号:如果练动作时疼得更厉害,或者出现腿麻、无力加重,立刻停下来,找医生看看!
-
本文旨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科普知识,仅用于信息参考和交流目的,不能替代任何专业医疗建议。个体健康状况存在差异,文中所涉及的信息并非针对个人情况的诊断或治疗方案。
如果您正在经历任何健康问题,或者对文中所提及的症状有任何疑虑,我们强烈建议您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,寻求专业医生的面对面诊疗。

本文【参考文献】
[1] Urban JPG. The Biology of Disc Degeneration [M]. 2021.
[2] 中国康复医学会. 《腰椎生物力学手册》[M]. 2023:45-48.
[3] 中华骨科杂志. 《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共识》[J]. 2021,41 (6):321-325.
编辑:周莉
校对:宣传部
审核:张一茹 李凤芝 张瑞婷
---END---
